淺談歷史(下)

如何善用歷史的智慧呢?其實這是一個說與做都很難的問題,第一必須了解歷史多讀書就沒錯了,但是就算把二十四史全都讀完,如果沒有融會貫通,還是會遇到張飛打岳飛的笑話,所以學史是有技巧的,選擇史料方面,初期二十四史已經很夠了,甚至在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級的每人也只攻一朝而已,讀的方式,我曾經在知識家發表過,如下:

 

他們的問題是如何學史?如果你真的對學歷史有興趣,推薦一本書,書名:〈學史入門〉。出版社:國文天地雜誌社。 作者:鄭天挺、周谷城等著。 內容頗為詳細,對學史一定有幫助。如何有效的溫習中國歷史? 我提供一個建議如下,供参考:讀歷史首先要選檡好書,讀有用的書。以中國歷史過去的史書,有其傳統的體裁,大致上有三種類型,各有其優缺點:

 

一、編年體:以年為主,先後次序分明且清楚,但重點不易突出。

二、紀傳體:以人為主,詳盡。但難免重複,時代的先後亦不鮮明。

三、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時間明確,重點突出,但有時不免煩瑣,系統不分明。

 

因此,我們應當以 " 時間 " 為經,以 " 事件 " 為緯,以人物、制度貫穿其間,彷彿看圖畫和地圖那樣,先找出上下,定出方向,然後山川平原錯列其間,才更為清楚。第一是知史,第二是用史,首先要判斷你要用的史……也就是前人的經驗,與現在要應用的環境是否相同,這裡指的環境是時空背景,人文,情況是否合宜,光是做這樣的判斷就不是一般人可能做到的,第三就是應用了,做人處世應非難事,但看你的眼光與氣度,用在治國,就必須集眾人的智慧了。 

 

至於李開周教授所說的第一歷史、第二歷史、第三歷史……相對於史實真相、出土文物、二十四正史、稗官野史、小說民間傳說……等等,這些又是另一個討論驗證的範疇了,李天豪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雖然無法知道歷史的真相,但是從同時代各面向的人們口中評論,也許能爬梳一些真相……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