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鍾阿城著

世紀百強裡有兩篇棋王,一篇是之前已經介紹過的,張系國教授所著,另一篇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棋王,正是把這兩本棋王藉由時光的交錯而拍成的,不過故事是以這本為主,而張系國教授那本則因更改太多情節,失去原著的基本精神了。

 

事實上,兩本棋王所要表達的義蘊,本來就不同,時光背景也差很多,鍾阿城的棋王,是文革時期的中國大陸,而張系國所寫的棋王,背景則是在七零年代的台北,不論是鍾阿城的棋王,亦或是張系國的棋王,其中的棋都有特殊的隱喻,今天就談鍾阿城的棋王這一部分吧!(對張系國的棋王,有興趣者請参閱之前的介紹)

 

《棋王》名列世紀百強第二十。作者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 ),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人,出生於1949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大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超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回城後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東方造型藝術中心、中華國際技術開發總公司工作。現旅居國外。大家可能發現,作者介紹的部分,我幾乎引用好讀與維基的介紹,(最近幾篇)因為我發現,把原著拿起來輸入,與之別無不同,大同小異,不過我會加入補充一些我所知道的作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鍾阿城的棋王中,有人認為棋代表了『中華道統』,但是其實書中有交代了棋王與撿紙老頭子學期的過程,那裡的棋以及棋局,隱喻的是天下大事,所以作者,目的不在以文傳棋,而是在以棋寫人,寫主角王一生,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個普通人。

 

一個人生活境遇可以用一個「窮」字來概括,全家生活費每人平均不到十塊錢,又處在文化大革命那個背景裡,但是由於性格特質的投和,王一生愛上了象棋,但是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也不能割斷王一生和象棋的關係,在這裡,作者通過人物形象力圖闡釋的,並非人與棋的關係,而是一種平凡而實在的人生態度,也是對那整個畸形時代的嘲諷。

 

這與魯迅的方式大不相同,魯迅是用悲觀而又病態的視線,去詮釋社會而本書作者則非如此,在無奈的環境之中,看到了正面的隱喻,這是我個人的感受,總之這本棋王給我的領悟,有超出張教授那一本,不過兩本都是值得一看的小說。

 

後記: 我所謂的正面的隱喻,如下:生命堅實而不可逆轉的進程。謙虛、好學、坦誠、剛毅的棋品。意識相違拗的人生追求。王一生所說「一天不吃、棋路就亂」的話語,樸素地道出了「民以食為天」的真理。王一生身處窮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頹、志氣不衰的人生道路與品格。不變應萬變,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