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貓蘭山

講這個問題前,先說一段小故事,本人於十多年前,負責雲林縣戶政電腦化時,曾問過當時的雲林縣長,同一樣的問題,他當時回答的不是很清楚,後來幾番查訪後,答案如下:

 

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初八日詔曰可,於是雲林縣成為台灣府所轄四縣之一,縣治先設於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後又遷至斗六門(今斗六市)。日治初併入台南縣,1901年改為二十廳中的斗六廳。1909年斗六廳裁撤,林圯埔支廳劃入南投廳、斗六門等其餘部份歸嘉義廳,埋下「雲林不在雲林縣」的遠因──因事實上,「雲林」一名係取自林圯埔境內地名。1920年實施五州治,南投廳屬台中州、嘉義廳屬台南州。戰後復設雲林縣,範圍為原臺南州斗六、虎尾及北港等郡。縣治當初則為斗六與虎尾兩鎮相爭,最後由斗六勝出,但地方法院設於虎尾以平息地方爭端。然而,最早期的雲林縣治林圯埔(今竹山鎮)迄今仍在南投縣境。19811225日,斗六鎮符合《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中「縣政府所在地」規定,改制為縣轄市斗六市。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6%9E%97%E7%B8%A3

 

所以如果有雲林市的話,應該在南投縣內,或者改斗六市為雲林市,所以總之,您要的問題答案是「歷史的變遷,導致雲林的縣治範圍。」

 

臨安這個地名,遠在漢朝以前就有了,請参考所附的杭州市志:建安十三年(208) 分丹阳郡置新都郡。分歙东叶乡为始新县;分歙南武强乡为新定县(后改遂安县), 同属新都郡。

建安十六年(211)  分余杭县西部置临水县,至晋太康元年(280),改名临安县。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jhz/hzsz/citymark/325/T82986.shtml?catalogid=5364

所以,所謂的臨時安居,恐是後人的附會,類似的記載於杭州市志內,仍有很多地方可以發現,可惜是簡體字,看起來比較不習慣。

 

二鯤鯓砲臺,或作二鯤鯓礮臺,舊稱安平大砲臺,現在一般俗稱為億載金城,是一座清朝時建立的砲臺。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為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沿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侵入今臺灣屏東縣一帶,引發了牡丹社事件。而清廷知道日軍犯臺後,遂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份來臺處理此事。這段時間裡,沈葆楨在臺灣規畫並進行了許多事宜,而興建二鯤鯓砲臺便是其中的一件。

 

當時沈葆楨聘請了原在馬尾造船廠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及魯富設計砲臺,而帛爾陀在設計時則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該工程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開始動工,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才完工,而光緒年間亦有再加以修建。而在這之後二鯤鯓砲臺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年(1895年)劉永福抗日時,都曾對敵砲擊而發揮了其防禦外敵的功能。

 

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在統治初期並未予以維護,故二鯤鯓砲臺便一片荒蕪。而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把一些億載金城的大砲賣出去,以補償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現僅留後膛小砲一座為當時古物。除此之外,由於兵器的進步以及軍事理論的改變,億載金城遂就此失去了其戰爭價值。不過後來日本人將其列為府城名勝,遂又予以整修,並將原本進入砲臺的木橋改為飾以洗石子的鋼筋混泥土橋。

 

二次大戰後,由於二鯤鯓砲臺地處荒郊,又有違建戶進入其中居住,以致砲臺情況更為糟糕。直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正好是其建成一百週年的時候,臺南市政府大規模整建,並仿製當年大砲、小砲,大致恢復了昔日氣派。而八十八年(1999年)時又再次進行修復,而後重新開放。另外在最後一次整修時挖出了部分原埋藏於地底之下的遺跡,以玻璃罩保護著以供人參觀。建築特色:二鯤鯓砲臺基本上是一座方型砲臺,而四個角落則是突出的稜堡,上頭安置大砲一座。稜堡比周圍環境較高,並留有馬路與矮牆(胸牆),而砲臺牆體則成45°傾斜。稜堡之間的牆壁內凹,主要是規畫讓槍隊在此防禦已經侵犯到近處的敵人。

 

砲臺周圍有護城河圍繞,過去要進出砲台只能經由東面門洞可升降的木橋進出。而通過長達21公尺的門洞後,在砲臺正中央便是操兵用的廣大中庭,而周圍則有兵舍及彈藥庫等。

其建材主要是以三合土及磚材為主,其中磚材的部分是從當時已經傾圮的熱蘭遮城取來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4%84%E8%BC%89%E9%87%91%E5%9F%8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