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jpg

月餘,未曾提筆寫珍饈蒐誌矣,今以珍饈鰣魚,作為補償,第一次吃鰣魚時,是在大陸,約十數年前,爾後在台灣的江浙餐廳則偶有食之,但是都是冷凍後的鰣魚,也就是說真正吃到新鮮的鰣魚,也只有在大陸的那次,鰣魚是什麼呢?鰣魚是古時的貢品,我節錄一段高陽的古今食事的一段文:「天子富有四海,所以各地的名產,皆須進貢,鰣魚至美,自然列為貢品,但儘管晝夜馬不停蹄,由驛道急遞,所經各縣備冰冷凍,到得京裡,鰣魚還是早就該丟到垃圾桶裏了。」

這說明了鰣魚易腐壞,當然也跟古代的冷凍技術與交通工具皆不如現代有關,明朝以後,鰣魚是一種貢品,因運送路途遙遠,容易腐敗發臭,吃得來有豆腐乳味,故又稱臭魚,但事實上鰣魚是人間美味,我在大陸與台灣吃的鰣魚,當然不是這種有豆腐乳味的臭魚,本文會細緻的說明鰣魚之美味,先聽聽古人怎麼說吧!

金聖嘆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鰣魚多刺是事實,比虱目魚還多又細,但是又好吃,所以恨啊,另外,《本草綱目》記載: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官府以充御貢。這本草綱目說的是當時的情況,現在可就未必,文後自有說明,《中饋錄》記其烹飪方法:「去腸不去鱗,用布拭去血水,放蕩鑼內,以花椒、砂仁、醬、水酒、蔥拌勻,其味和,蒸之。」

《隨園食單》記載:「蜜酒蒸食,或竟用油煎,加清醬、酒釀亦佳。萬不可切成碎塊加雞湯煮,或去其背,專取肚皮,則真味全失矣。」鰣魚素來名貴,不是大戶人家也吃不起,《冷廬雜識》記載:「杭州鰣魚初出時,豪貴爭以餉遺,價值貴,寒不得食也。凡賓筵,魚例處後,獨鰣先登。」《仁恕堂筆記》也說:「鰣魚初出時,率千錢一尾,非達官巨賈,不得沾箸。」

吳嘉紀有《打鰣魚》詩:「打鰣魚,供上用,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櫻桃入市筍味好,今歲鰣魚偏不早。觀者倏忽顏色歡,玉鱗躍出江中瀾。天邊舉匕久相遲,冰填箬護付飛騎。君不見金台鐵瓮路三千,卻限時辰二十二。」

從以上的古人記載,我做一簡單的結論,鰣魚美味是事實,而且有季節性,很準時故稱鰣魚,也非常的名貴,所以率千錢一尾,非達官巨賈,不得沾箸(筷子),而其烹調法以清蒸系列為佳,大致上解釋如此,接下來,筆者將於下一篇中敘述,什麼是鰣魚?鰣魚的美味在哪裡,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這麼昂貴,又不能人工養殖,產地與產量如何?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說出我的品嚐心得吧!各位老饕們,請看下集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