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火的秋季.jpg

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18631212日-19441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很亂的紅色天空是畫中人心中的凌亂,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

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1890年代,蒙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這種安排讓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台劇的各個角色,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氣氛。

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幅畫都強烈地傳達畫家的感覺和情緒,其描繪的對象的現實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這些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在這一切的背後,觀賞者還可以看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

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是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創作的。在188926歲的蒙克就寫道:「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