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jpg

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是書法家王羲之所作,王羲之,西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後遷居山陰,為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士族貴胄,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鍾繇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書法家,據說楷書就是他最初衍化出來的,在書法方面,與王羲之並稱「鍾王」,其書體稱為「鍾體」。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第二」則為顏真卿之祭侄文稿,「第三」為蘇軾之黃州寒食詩帖,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三千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一百六十餘件,而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僅有二十件,可見其珍貴性,《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經典傑作,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

唐太宗得到真跡,即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臨摹翻刻,分賜皇子、近臣,世稱唐人摹本。王書原本據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但唐太宗昭陵曾於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今存的摹本以「神龍本」最為著名,該帖共28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頗得原本神韻,被認為是最好的摹本。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王蘊、支遁等名士,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少長群賢」四十一人,於蘭亭宴集修禊,飲酒賦詩,各抒懷抱,即是宴集賦詩諸作的序,生動地記敘著宴集的盛況,並抒發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人生無常」、「及時行樂」,而是斥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可見得酒後吟詩作文皆宜也。

茲將注釋標點後的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興,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