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珍饈蒐誌」這個單元,逐漸的變成「月刊」了,每個月兩篇,似乎也成了例,有的人很喜歡這個單元,因為它融合了許多的元素,不單單就是「吃」這麼簡單,還是那句老話,千萬別把「珍饈蒐誌」當成美食報導,這樣會傷了彼此的心,因為這就好像把有輪子且又會動的都當成腳踏車一樣,這對機車與汽車是不公平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麵食,不過今天討論的僅僅是麵條這個部份,有關於包子類別的,之前有討論一些了,格友們有興趣的話,請鎖定「珍饈蒐誌」這個單元,往前翻閱即是。 有關於麵條的發明,不只是中國人宣稱為麵條的濫觴,而阿拉伯及義大利也都聲稱是麵條的發源地,不過身為「蒼穹未央」格主的我,還是要內舉不避親的,關於麵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而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麵條,長約50公分,寬0.3公分,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麵條是起源於中國的。
麵條的定義可稱為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中國人將其與米,皆視為主食。在中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這與英文的dumpling,現在我們翻成水餃、餛飩等等,但是若要深究其意是很廣泛的,我的外國友人曾說過,大凡是麵食,只要是丟入滾水中煮熟,再撈起來的都稱dumpling呢,所以「湯餅」與dumpling之間,說不定有那一點淵源的,有關中國歷代的麵條,敘述如下: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而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麵;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麵、澆頭麵等等,元朝則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麵;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肴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麵條製品。(可以想像現在其實都還在的)
麵條的口感極佳,製作簡單,所以在中國非常流行,而由於製條、調味的不同,使中國各地及華人世界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讓人目不暇接,比較著名的麵條包括有青海的麵片、新疆的拉條子、陝西的油潑麵、北京的炸醬麵、甘肅的蘭州拉麵、山西的刀削麵、四川的擔擔麵、廣東的餛飩麵、香港的撈麵、台灣的紅燒牛肉麵等等,這些不同地域文化的麵條,只能說是各有特色呢。
中式麵條分為生與熟兩種,生麵是未經蒸熟或油炸的麵條,價錢較便宜但不耐放,約能存上兩至三天,煮麵時宜滾水下麵;經蒸煮或油炸而成的熟麵,若以烘乾抽乾水分後,可存放約兩至三個月,兩者的味道和口感分別不大,最大分別隻是存放期,有關麵條的種種,先寫到這裡,明天再來聊聊,世界各國的麵條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