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柱山.jpg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詩之五

心境與情境,都有個「境」字,但意境大不同,對不起意境也有個「境」字呢!中華文化博大深遠,差一個字就差很大了,不過呢,情境是可以影響心境的,而反之,心境在某些層面下,也是可以改變情境的,舉例來說,今天假設你處在夏天,一間沒有冷氣的房子裡,一般人會覺得悶熱,而你心靜自然涼,這就算是一種「影響」。(心靜自然涼,其實是你的修養、情緒控制得宜……。)

相對之下舉例,在一個氣氛柔和、環境舒適、景緻優美的「情境」下,就算你心情再怎麼差,也很難讓心境混亂起來,要讓平靜的湖面,圈起漣漪,至少要有一顆石頭,不是嗎?這就回到篇首的詩了,陶先生一邊喝酒一邊寫詩……,這詩的大意是:「身在俗世人間裡,卻沒有車來人往的喧嘩塵囂,問你怎得如此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是心境能使遠離人事的煩雜,處居自然而偏僻寧靜了。就在房屋東邊的籬笆摘採菊花,偶然抬頭一望廬山,亦覺悠然自得,日落時分,山嵐繚繞,景色旖旎,倦鳥成群結伴歸林,這樣的生活中有著純真樸實的意境,我已經了然領受,心中想要辨明分說,卻一時之間,不知如何表達。」

如何?這就是心境與情境對應到情緒與環境的最佳寫照了,還有一句成語「呆若木雞」,這句話的原來涵意與現在的的用法,是完全的不同的,可以說是南轅北輒,而筆者這裡要舉的是「原意」,此語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這說明了一隻鬥雞與一個武術高手一樣,「心」與「境」合一,天下無敵也。

當然,「呆若木雞」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誰又能知道它最初的含義居然相反,是最高級等級的褒讚之詞,這當然是一般人,喜歡用字面來解釋一切的結果,如群龍無首,也是同一種情況的,不離題,改天再來討論「群龍無首」這個詞。接著談陶先生這首詩,與心境與情境的關係,前四句寫的就是情境影響,心在遠地而自偏,後六句寫欣賞景色悠然自得的心情,就是情緒的舒發牽動了最後的結果……也就是「無我之境」。

說到「無我之境」,這境界很高,甚至似乎很難以相信有這樣的「呆若木雞」式的天人合一,忘我而無我,融合如鹿橋在人子中寫的混沌而太極………,至少筆者目前是做不到的,但是生活在紛擾的人間,只要內心不被世俗所蒙蔽,亦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愜意生活,這點筆者尚有一點點功力,也因此用此篇﹝心境與情境﹞來與大家分享共勉之了。

後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採菊東籬下」的心境,與「悠然見南山」的情境,這種心、意、情……,筆者越來越能體會了,另外,陶先生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欲辨已忘言」,此「忘言」出自《莊子》的〈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其義蘊不可言喻也。

 

 心境與情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