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一個人才濟濟的年代,蔣幹,因為一本《三國演義》,被寫的猥瑣不堪,雖非卑鄙,卻也跡近浮猾輕狂的人物,在歷史的洪流裡,蔣幹算是渺乎其小,微不足道,可是後世將他寫成一個面貌醜陋、舉止詼諧的小丑,對他的輕視,從「曹操背時遇蔣幹」的俚語,就可以窺知端倪,蔣幹變成幫倒忙的代名詞。事實上的蔣幹真的如此嗎?我不願去辯解,也不會幫蔣幹申冤或叫屈,但是提供幾個事實的情況,給各位参考與深思:
一、曹操的取士標準,是相當嚴格的,甚至高於吳、蜀兩國,這當然是因為魏國的各方面資源較豐於其他兩國,但是與曹操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本身自己也是人才,對其幕中的人物要求,從荀彧、郭嘉等等,無一不亞於諸葛亮、周瑜(至少智能上),就可以看的出來。像蔣幹這樣的膿包,居然可以藏在曹操帳下,而且還隨軍出征,参贊軍機,這點值得思考了。
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周瑜之能,蔣幹可以成為同窗莫逆,這點也值得深思,當時周瑜地位、才華、風度都是一流的,少年得志,連諸葛亮、關羽等等都未必入其法眼,( 我講的是初期,後來合作當然就放在眼裡了,至於有沒有在心裡,不得而知) 蔣幹有笨到可以讓周瑜看的起,這也不容易了。
我看蔣幹,到是有點像魯肅,為人忠厚,只可惜時不我予,一次的失敗,無法得到第二次的信任,千古之下只得到後世人的唾棄與輕視,沒辦法,曹營人才濟濟,機會稍縱即逝,吳、蜀就不同了,魯肅與姜維何嘗未失敗過,但是終成一代名臣與名將,所以對蔣幹這個歷史人物,還是多點包容之心,留些口德吧!
作者按:
一、想想二零二零年當今的台灣現況,像極了魏晉南北朝的「清談」⋯⋯,想要有包容心與口德,似乎是緣木求魚的,就當做作者說說的夢想就好囉!呵呵。
二、當年創作原文第一段如下:我會寫一篇蔣幹隨筆,最大的原因是知識家的歷史區,這個區域雖說有幾個高手,但是最多的是讀了一本三國演義走天下的人,這些人大都是學生,也有一些社會人士,可是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以三國演義為歷史依據,拿不出其他的論述,繞不出這個圈圈,這也是當今台灣年輕人的悲哀,缺乏思考模式,如同轉不動「項上之餅」一般,有時候這情況比無知更可嘆。註:「項上之餅」為吾之拙文發表亦於二零一一年四月。
後記:本篇原載於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五日15:03分,如右:《蔣幹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