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_IMG_1438389002926.jpg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此詩出自中唐詩人元稹的《離思》,說到元稹這位詩人,我去年於﹝藏閣賞析﹞中,曾寫過一篇文章,名為《閒聊西廂記》,對於西廂記中的那位男主角張生,在普救寺裡,和女子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害得鶯鶯此女只能:「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考證這位先生,極有可能就是元稹自己的寫照。(有興趣者請自行點選連結)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FB_IMG_1439941170525.jpg

中國有許多的俗諺是很詭譎的,像是「船到橋頭自然直」,基本上是安慰人的成份較高,因為如果船到橋頭會「自然直」的話,什麼也不用做,速度、方向等等,都不用管它……,我想船應該不會「自然直」,而是撞碼頭撞得很「自然」,並且是很「必然」,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說,就算沒撞上岸,也是飄泊四方,永遠沒有結果,因為擺爛的結局就是爛,天上不會降下奇蹟的,種瓜一定得瓜,跑不出豆子來的。 (當然水土不符,種不出東西,也是極有可能的啦)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_IMG_1440037801728.jpg

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大家好好的想一想,古時候的人,以這四件事情,做為人生四大樂事,當然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中國以農立國,若久旱逢甘雨,不但是樂事,簡直比股票上了八千點還重要哩,這可是眾生的命啊!要不然再旱下去,會出一堆人命的,而他鄉遇故知,這自然也是種喜悅,可是講真的,比起前一句,落差頗大的呢,也就是說,雖然都是喜,都是得意,但是「激情」度是差蠻大的。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的皺摺

曾經在一本書,或者是雜誌,還是在電視裡的某個節目,總之,我得到一個訊息,就是記憶的形成原因與消退的因素,好像是一位醫生說的,他說:「人的大腦,在記憶的區域裡,細胞的形成如同一張平面的白紙,或者說,是一平面軟性的物質,當我們背書記下一篇文章時,在那記憶區裡,就等於摺下了一道皺摺。」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夜隨筆

這一篇 ﹝秋夜隨筆﹞寫於2011年的秋夜,那夜微醺下的隨筆,烙下今日無限的回憶,如下:季節已入秋多時了,南台灣的高雄,只能用敏感的心去觸動那一絲絲的秋意,近幾年來,地球上的氣候,已脫離了多年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彷彿都有挪移的悸動,以今之節氣,應已過「秋分」入「寒露」,但是怎能感受那「寒露」之意呢,清明前後的雨,遲延了半個月,驚蟄前後的雷,也亂了方寸,如今又如何「秋意上心頭」呢。

但是,高雄雖無秋之意,筆者卻有秋之情,而且入夜後,三杯兩盞佳釀,秋夜筆耕情,如旖旎風光之展露,毫不掩飾的一股腦兒的傾瀉而出,因為這裡是「蒼穹未央」,是一個不用矯情的虛偽,也不用沉重的驕奢,本色(True Color)為真,藉秋意舒發之情,好不快哉!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K00.jpg

《楓橋夜泊》,這一首唐詩很有點特別之處,怎麼說呢?首先是作者張繼,這位唐朝詩人的知名度,比起李白、杜甫這個等級來,只能算是二線,也就是現在常說的B咖,可是光是寫了一首《楓橋夜泊》,其膾炙人口程度,直逼李白的《靜夜思》,什麼是《靜夜思》呢,就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這首連國小國中同學都可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詩句。按:篇首照片是高雄市愛河的五福橋,不是楓橋,請讀者勿自誤,特此申明,呵呵。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02.jpg

我飲酒不屬於那種會發生「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氛圍下的矜持,通常不論場合如何,總是開懷暢飲,不忸怩作作,也不躊躇內斂,所以,不了解的人,總以為吾為貪杯之輩,事實上,我飲酒也有許多「忌諱」,只是個性開朗的我,包裝的很成功,有許多摯友與我飲宴十餘年,方才豁然頓開者,也不在少數,我曾經寫過一篇《威士忌和我》,從那篇文章裡,可以看出我的酒量與堅持,但是一來那篇散文寫在2010年的九月,當時的我尚未「戒」酒,二來那篇是以威士忌為主題,對我飲酒的記憶而言,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所以,今天寫這篇文章,有拾遺補闕的味道罷。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尋找那一季冬

記憶中,四十年前的台灣,是有冬天的,就好像四十年前的高雄,是可以看見滿天星斗的,但是,這些現在都是回憶,至少在台灣現在要找到那種情境,除了上山裡頭探,可能就只能在夢裡尋覓了。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姓氏名字之古今

今天的《古今隨筆》專欄,藉著過年的氣氛,來聊聊「姓氏名字」之古往今別也,事實上,「姓氏名字」四個字,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用法,當然也源自不同的定義,嚴格來說,我們現今的「姓」,很可能就是過去的「」,當然,基礎上我是以華夏民族的習慣來判斷的,而這個「過去」要往前推到先秦、春秋的那個時代,所以,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9.jpg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在《一翦梅》這闕詞中,細膩深婉的抒寫了這兩句,在海峽兩岸的華人文學世界裡,埋下了一顆疑問的種子,這疑問如漣漪般,一直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心田裡發散,很羞澀很內斂的渲染…到底…獨上蘭舟,何需輕解羅裳,難道穿著羅裳就不能上蘭舟嗎?又,在戶外解開羅裳難道不會不雅嗎?(應該是香豔否?)而,古代女子羅裳之下穿的是什麼呢?這一連串的疑問,總的來說,分成兩種說法,而這兩種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變成了自由心證了,今天,就來看看蒼穹格主西河先生的解析吧!首先,先來欣賞整闕詞的全貌,才不會斷章取義喔!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