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00.jpg

《楓橋夜泊》,這一首唐詩很有點特別之處,怎麼說呢?首先是作者張繼,這位唐朝詩人的知名度,比起李白、杜甫這個等級來,只能算是二線,也就是現在常說的B咖,可是光是寫了一首《楓橋夜泊》,其膾炙人口程度,直逼李白的《靜夜思》,什麼是《靜夜思》呢,就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這首連國小國中同學都可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詩句。按:篇首照片是高雄市愛河的五福橋,不是楓橋,請讀者勿自誤,特此申明,呵呵。

 

而《楓橋夜泊》呢?就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再由筆者娓娓道來這首詩的典故、傳奇與影響吧,絕對有別於一般的賞析考據,相信長期來訪的格友們,對蒼穹未央格主的信任度,是有一定基礎的,不是嗎,先表該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

                                                             

張繼這位中唐詩人,是襄州人,也就是現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字懿孫,唐天寶年間的進士,是個古代的大學生,且高考及格,當過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等等,反正就是中央與地方的官員,官不算大,而在唐代詩人中我上一段有提,張繼不算大家,也不是名家,作詩的產量也不多,大都收錄在《張祠部詩集》裡,因為姓張,且當過檢校祠部員外郎,故書名為此,其詩在《全唐詩》中,只存四十餘首,而在南宋時僅存三十多首,最有名的就是這首《楓橋夜泊》了。

 

《楓橋夜泊》這首詩中,最爭議的就是「江楓漁火」,這四個字,以前我們國中教課書是這樣說的:「江邊的楓樹,漁舟上的燈火」,但是,真實的考證卻不是這樣的,包含現在的大陸傳奇等等節目也都改口了,因為從古至今,蘇州河畔都沒有種過楓樹的證據,「江楓」兩字,很有可能是江村橋與楓橋這兩座橋的簡稱,而且根據【寒山寺志(我有連結原文),楓橋原叫封橋,改名的原因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如下:

 

據盧《誌》所紀,唐以前皆作“封橋”。自王郇公書為“楓”字,而“封”字之名遂晦矣!(此文亦在【寒山寺志】中),另清朝的教授級學者俞樾,也曾考證如下:(節錄維基百科部)(不喜文言文者,可以跳過這一段,看蒼穹格主寫的,比較親切。)

 

俞樾曾針對「江楓」作考證:「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唯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此詩宋王郇公曾寫此刻石,今不可見。明文待詔所書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屬余補書,姑從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沒也,因作詩附刻以告觀者:郇公舊墨久無存,待詔殘碑不可捫。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

 

因《楓橋夜泊》而家喻戶曉、千古流傳的,除了作者張繼外,就是寒山寺了,寒山寺相傳始建於六朝時期的梁武帝天監年間,初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從天台山來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此外,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先生,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很有意見,他質疑寺廟夜半不可能有鐘聲,擾人清夢,而筆者曾住嘉義彌陀寺旁年餘,也的確未曾聽過「夜半鐘聲」,但是,後代有許多人為這首詩辯解:

 

于鵠詩:「定知別往宮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鐘。」

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

皇甫冉詩:「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

溫庭筠詩:「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

 

從上面這四首詩可得,除非唐朝與宋朝詩人集體做弊,否則這「夜半鐘聲」應該是真的,而且在《石林詩話》裡,也證明南宋時,蘇州佛寺還在夜半打鐘,此半夜敲鐘的習慣,稱為「無常鐘」,故歐陽修與筆者算是少見多怪了。網路曾流傳一首鮮爲人知的《楓橋再泊》,據說是張繼年老重遊寒山寺時寫的,詩文是:(筆者註:白發是白髮的意思。)

 

「白發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嚐聽半夜鐘。」

 

但是,蒼穹格主西河我卻有查到,宋‧孫仲益《過楓橋寺詩》,詩文是: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鐘。」

 

何其近似矣!誰為「山寨」版,明眼人一看就知,不用筆者贅言了,《楓橋夜泊》就先寫到這了,筆者要藉由「黃梁一夢」去神遊寒山寺了,不過想到「夜半鐘聲」,筆者就記起,現在敲一次寒山寺的鐘,從五元人民幣漲到十元了,不知這幾年,有沒有又漲了……,算了,睡覺了。晚安!

 

本文原載於2013/01-22/01:06之【蒼穹未央古今隨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