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隨筆(103)

在〈蒼穹未央〉網誌裡,有些自己挖的「坑」出現的時間,居然那麼早……前兩天在〈詩詞曲集〉單元裡,Post了一篇〈Blowing in the wind〉,文中有提到這「坑」居然來自十四年前……一葉知秋啊!可見得在部落格裡,自己無形中埋下的「種子」不知有多少?有記憶的,已經遺忘的……這就是「食言而肥」的前因,難怪體重一直降不下去,呵呵,這可找到一個形而上的理由囉!最近又開始整理過去發表的文章,二千九百多篇,想要將文字編排與附圖弄得更簡約平整些……利用這個機會,如果有發現的話,把錯字修正一下,至於文章的潤飾也就不必了,保留點這近十五年筆觸的演進洗鍊風格……不過千萬別影響「日更」的進度就好,春節連假過了一半,下週又要開始忙碌,即將點燃蠟燭的兩端……。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

美國民歌〈花兒都到哪裡去了?(英語: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是民歌歌手皮特·西格創作的一首歌曲,歌詞的前三段創作於1955年,並發表在〈Sing Out!雜誌〉上,喬·西克森在19605月續寫了後面的歌詞,讓這首歌成為了一首可以循環演唱的歌曲。西格創作此歌的靈感產生於1955年前往俄亥俄州開演唱會的飛機上。當時他在手邊的筆記本上寫下「鮮花在哪裡,被女孩們採去了。女孩們在哪裡,她們嫁人去了。男人們在哪裡,他們都參軍了。」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Blowing in the wind

最近,筆者在整理過去寫的文章,發現曾經在二零一零年九月初,分享過一篇余光中老師的新詩〈江湖上〉,文中有提到:「……有一英文歌曲 Blowing in the wind》 其歌詞與這首新詩,詩意何其相似?看來當時余光中先生一定也很喜愛這首歌,這首歌與另一首《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同樣都是反戰爭(越戰)的美國民謠歌曲,有空再拿出來與各位討論一番……」,這裡挖的「有空」這個「坑」,一放居然長達十四年之久……今天大年初一,無論如何要將這個坑給填了,明天也要填補〈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這首歌……年輕時當了七年的民歌手,而且是走西洋歌曲路線,這些當年經常演唱的歌曲,回憶起來真的是美好……。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群圍報館(48)

回到辦公室,我先回報我的老闆副社長帥伯,告訴他整個過程,副社長如同往常般的沉穩,叫我自己看著辦,總之是要和編輯部處理好,要向社長回報等等,我當然了解這些重要性,不過心裡想著,台灣人太容易被操弄了,二十幾年前與現在,完全沒有進步嘛,只要喊著抗議發便當,自然就能號召一群人,事情沒有對與錯,只有政治信仰與盲目罷了,我一邊想著一邊撥電話給社長,請他可以來上班了。

 

文章標籤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群圍報館(47)

有一天早上,我八點準時上班,剛剛刷完卡……類似以前的打卡,就發現報社大樓前方的勞工公園有大量的群眾聚集,而且以我睿智的判斷,這群人跟本報似有牽連,因為他們口中對話不斷,但比手畫腳的方向,就是我們報社大樓,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群人有開始往報社零星移動的趨勢,我沒想太多,先上七樓辦公室,不過交待警衛要多個心眼,觀察觀察,有狀況隨時回報。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圈子圈套

這一套書〈圈子圈套〉一共是三册,作者是王強,在清華大學獲得工程碩士學位後,卻出人意料地到聯想集團做了一名最基層的銷售員,然後分別在SSA中國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Siebel Systems和SAS Institute等知名外商企業工作,在七年內從中國企業的基層員工一路晉升到外商在華機構的最高經理人,由於先後擔任過兩家跨國軟體巨擘在中國區的總經理,堪稱為職場精英,作為外商高層浸淫商界多年,有著令人稱奇的豐富經歷,故其著作,也成為我們IT產業Sales的必讀聖經了。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跳越時空的情書

筆者先致歉,對於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我怎麼感覺,都覺得用「穿」比「跳」來的好的多,而且欣賞完本片後,更是義無反顧的……本來決定要這樣下標題:「穿」越時空的情書,但是後來怕影響關鍵字搜尋,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英文名字就沒什麼爭議了,叫做The Lake House,直譯就是湖畔別屋,並不特別,不過故事確實是從這整棟玻璃的房子開始的,它算是個「楔子」,本片的男女主角,分別為基努‧李維與珊卓‧布拉克,導演是亞歷堅卓‧阿奎斯提。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I like Chopin

筆者相當喜愛的一首歌〈I like Chopin〉是由Gazebo 這個帥哥唱的,Gazebo 本名 Paul Mazzolini,與另一名英國歌手 Paul Young,同為我年輕時的偶像……剛好本人英文名也叫Paul(洛),呵呵!不過兩人比較成名之作,並不多各有一首,相較於喬治麥克,略為遜色……〈我愛蕭邦〉這首歌雖然動聽,但是駐唱時卻從未演唱過,原因無他,因為一把吉他是無法表現出它的電子合成旋律,這必須要一個 BAND 才有可能達到那個效果,網路上的中文翻譯,仍是覺得不夠貼切,且略嫌生硬,所以還是自己來吧!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Homeward bound

詩人二重唱 Simon & Garfunkel,除了 The sound of silence Scarborough fair之外,這首Homeward bound一樣動人,這首曲子的由來還蠻有趣的……:傳奇的二重唱團體  Simon & Garfunkel 賽門與葛芬柯,兩人都是紐約市土生土長的子弟,據說有段時間他們只要是在紐約以外的地方舉辦演唱會,都是以 Homeward bound 這首歌做為開場。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逐臭之夫(46)

所有的記者,都希望自己辛苦跑出來的新聞能夠上報,或者說自己的文稿,能被編輯下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內容不要被修改得失去本意,但是很抱歉,海邊有逐臭之夫,「有些事情是很主觀的」(這句話引用改編自周星馳少林足球),所以記者和編輯,八字合不合也很重要,我在報社的年代裡,就遇過有一個記者本來是跑藝文的,後來「改行」去跑社會新聞,因為他和藝文版的主編不合,主編偏愛鋼琴演奏……他偏偏喜歡國寶月琴……主編要他跑三毛的新聞,他呢?偏偏去挖一個名不經傳的後起之秀……所以,結局就是守著警局,和警察先生泡茶聊八卦,等社會事件囉!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