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政府組織繁雜,隋文帝廢除了北周仿照《周禮》所創立的六官制度,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性的發展中央集權。隋朝設有三師、三公虛職,品位崇尊,並不主事。隋朝皇權極大,相權被分給尚書省(尚書僕射)、門下省(納言)與內史省(內史令)三個機關,使其互相牽制,又受制於皇帝。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執行政令,是行政機關。另外,如果有官員有「參掌機事」稱號,也是宰相之一。尚書省是行政中心,「事無不總」,下轄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給九寺五監執行。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運輸、管理隋唐大運河與溝渠灌溉。
尚書省主要由吏部、禮部、兵部、民部、刑部與工部等六部組成,每部又分為四司。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員選受、升遷、封賞、考績等人事業務,對國家政治起決定的作用。戶部掌管戶口、稅收、會計等財務業務,主要維持朝廷開支。禮部掌管禮儀、祭祀、貢舉等禮儀、外交業務。兵部掌管武選、勘測、將士訓練、武器生產等國防業務。刑部掌管命令、刑法、徒隸、按復獻禁等法務業務。工部掌管山地湖泊、農業、營建、手工業及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等經濟、後勤業務。九寺五監是中央政府的辦事機關,九寺分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與太府等;兩監有國子監和將作監。寺監執行六部所下達的命令,執行完後必須「申復所司」。處理具體事務時,寺監同六部有隸屬與承受的關係。
三省六部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科舉制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8%88%89%E5%88%B6%E5%BA%A6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
府兵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府兵的戶籍由軍府(稱為折衝府,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掌握。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戰一般不能長期在外,也很少遠征作戰,更不能隨意更換原駐屯地。戰事結束後各地府兵仍歸本鎮,重新納入當地折衝將軍的管轄下。這種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為了解決自三國、南北朝以來軍隊成為將領個人私產的局面,有利於防範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此外還結合了屯田制,有利於農業生產,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擴大了兵源。
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後期,均田制被破壞,而且邊患日深,機動性極強的北方騎兵入侵也要求唐朝軍隊作到兵將合一,能遠征、能於邊境長期駐防。故府兵制難以繼續推行下去,終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的因果關係。再者開元以後,唐朝的軍隊由府兵制變爲募兵制,軍隊地方化的態勢形成,在外的將帥與士兵的關係較密切。朝廷畏其叛亂,遂改由宦官監軍,中唐以後宦官的權力逐漸坐大,甚至可以直接廢立皇權。杜牧盛讚府兵「三時耕稼」,「一時治武」,「雖有蚩尤為師(一作帥),雅亦不可使為亂耳,……雅亦無能為叛也」。錢穆認為明朝的衛所制,也屬於府兵制。「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衛、所制度,其實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9C%E5%85%B5%E5%88%B6
如上述之附圖,以下之解說,確實與警察的階級有相關,利用它的原理:
馬雅人有一個被稱為「人類頭腦最光輝的產物」的五進位數學體,馬雅人(或他們的奧爾梅克祖先)獨立發展了零的概念,它的發明與使用比亞非古文明中最早使用「零」的印度還要早一些,比歐洲人大約早了800年。 並且使用二十進位的數字系統;數字以點(・)代表1,橫棒(-)代表5。碑文顯示他們有時會用到億。例如,在計時上,馬雅人有一個稱為「阿勞東」的單位,就相當於這樣巨大的單位,只有在測量星際距離時才需要用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1%AA%E9%9B%85%E6%96%87%E6%98%8E
國共內戰的歷史在所附下列網頁中,而且經過整理與時間先後的編排,可為参考之: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為爭奪中國政權而爆發的自1927年開始到1949年大致結束的長期內戰。整個戰爭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發生於1927年至1937年間的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部分則是1945年起爆發的第二次國共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先後五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的根據地,在1934年佔領中共中央蘇區,中共紅軍主力被迫向西撤退,並於1935年北上抵達陝北。通過和平解決1936年12月發生的西安事變,國共雙方在日本加緊對華侵略的背景下停止了歷時十年的內戰,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在為期八年的抗日戰爭期間,國共雙方雖時有摩擦,但依然維持了共同抗戰的合作局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隨即爆發,國共雙方更在1947年全面開戰。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已控制中國大陸的多數省份,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方面,因憲法實施而改組、但仍由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連連敗退,最終於1949年12月遷移至台灣,有效統治範圍則僅限於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國共雙方在台灣海峽兩岸對峙,並持續至今。雖然國共兩方未正式簽署停戰協議,1979年迄今已無任何戰事發生;1980年代開始,海峽兩岸亦逐步展開合作交流活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85%B1%E5%85%A7%E6%88%B0
下列的網站都有詳細的說明,而且是有系統的整理好了,只要點族名,就有七大項分類,再點分類就可以了,非常方便的啦! 七大項分類分別是:族群概述、族群歷史、社會組織、生命禮俗、祭典儀式、衣飾文化與工藝文化。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452&type=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