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記

《莎菲女士的日記》名列世紀百強第30。丁玲(19041986, 現、當代女作家。原名蔣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1923年進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

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1933年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後逃離南京轉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在陝北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並先後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1948年寫成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

新中國成立後,丁玲先後擔任文藝界多種重要領導職務,並在繁忙工作之餘,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和評論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並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間深受迫害並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後重返文壇、先後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並多次出訪歐美諸國。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莎菲女士的日記》寫於1928年初,發表於同年《小說月報》第19卷第2號,收入同年10月開明書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

這篇小說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作品以日記體和第一人稱的口吻,抒寫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女性在追求以性愛自由為內容之一的個性解放道路過程中的困惑與苦悶,從一個特殊的側面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中國現代小布爾喬亞女性知識青年因受時代環境的制約而感受到的孤獨感。

顯然,這種困惑,苦悶以及孤獨感等,折射出特定時代的深刻的社會內容,也表達了作品對於舊中國的窒息人的社會現實的控訴。因此,這部作品是具有比較深刻的思想意義的,主人公莎菲女士這一人物形象,也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藝術典型的畫廊。

從基本的故事內容和情節看,這篇小說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於性愛表現的真實與大膽,作品也主要由於這一點而引起文壇的震驚,一時多有非議。但是,這種表現完全是為主題思想服務的,它與作品中相應的細膩委婉的人物心理的刻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不游離於作品之外,況且這種表現也沒有淫詞穢語,較之郁達夫的《沉淪》等似乎還「乾淨」得多。

唯其如此,借用人們對於《沉淪》的有關正確評價來認識《莎菲女士的日記》該是合適的。如果說《沉淪》曾經率直地流露了男性知識青年的性苦悶(自然折射出重要的社會內容),那麼時隔十年之後,有渲染女性知識青年的性苦悶(同樣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內容)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出現,該是從某個角度表現了中國新文學的進步。

http://www.haodoo.net/?M=book&P=4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