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廣東粥

在韓國或是日本,粥通常都是病人的食品,當然在中國或是台灣也大約有此味道,反正東方世界的文化,尤其以華文體系者,略為相似亦不無奇也,而粥或者也稱糜,是一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濃度,而不同地方對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別稱,例如台灣也稱稀飯。

《禮記·月令》記載「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西漢名醫淳于意用火齊粥治癒齊王的病。袁枚《隨園食單》記載:「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清代學者黃雲鵠著《廣粥譜》一書,載粥方247個,這可能是中國最早有關粥的專著。

從《隨園食單》所言的標準,台灣的粥通常只能算是「飯湯」,因為裡面的米粒皆飽滿,而未使水米融合矣,尤其是海產粥這類食物,改稱「飯湯」較為貼切,而廣東粥則一定符合《隨園食單》的標準,廣東人煮粥一向都愛把米煮爛,水米交融,使粥變得綿滑,部分人會在白粥中加入適量去殼去芯的白果,也就是銀杏,以增加清香口感,亦容易消化。

廣東粥有時不加配料,稱為「白粥」,或只加少量陳皮、銀杏及腐竹伴煮,吃時以幼鹽佐食,亦有配以乾瑤柱絲的瑤柱白粥,以增添香味,白粥配油條是廣東常見的早餐,廣東粥還有其獨特的生滾粥做法,就是在大粥窩裏搯出少量粥到小窩內特別加熱翻滾後,加入新鮮的肉類、海鮮、動物內臟等等,煮至略熟以保持其鮮嫩香滑。

這生滾粥做法,其實就是廣東粥的真締,也就是做法的重要功力之一,筆者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廣東粥,是在香港吃的,是當早餐吃的,那時香港尚未回歸,也就是九七前,記得那年住的是佐登的大華飯店,而那間廣東粥店,正好位於大華飯店的斜對面,用步行約三、四分鐘以內,反正算是彌敦道內,最重要的是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吃過比它還好吃的廣東粥!

廣東粥的生滾粥做法,最著名的就是鯇魚片粥、魚雲粥、水蟹粥和狀元及第粥,吃時會先用筷子挾起粥內的配料沾上另小碗上的大量薑絲、蔥絲、醬油和胡椒粉混在一起進食,這種吃法在台灣較為少見,有些地方在熬煮廣東粥時,會在粥底先加入蝦粉或干貝粉,藉以提鮮,而不是使用味精,煮好後的廣東粥,亦常加上切段的油條,藉以增加口感(此油條必須為老油條為佳)外加皮蛋切件、蔥花和胡椒粉也是常見的吃法。

說起廣東粥的種類非常多,有艇仔粥,據說起源自以前廣州荔灣的水上小販,撐著小艇賣的特色粥品,稱為「荔灣艇仔粥」,內有碎牛肉拌炸米粉絲碎、炸花生、魷魚絲或魷魚鬚、及豬皮絲等等。及第粥,據說以前有一書生落難,得人施捨一碗粥,內放有各式內臟等廚房雜碎。後書生高中狀元及第,故以及第名此粥。原料包括肉丸,豬粉腸,豬潤與豬腰。

除了上述的這兩種,還有豬紅粥,以凝固了的豬血塊加進粥裏煮成,台灣常見的皮蛋鹹瘦肉粥,在大多數廣東粥店中常有的粥品,而多特別加入芫荽,傳統上被稱為下火粥,另外魚雲粥、蠔豉皮蛋髮菜粥、芥菜鹹排骨粥、柴魚花生豬骨粥、田雞粥、鹹雞粥、滑雞粥、鮮牛肉粥、雞腸粥、生腸粥、粉腸粥、蝦球粥、黃鱔粥、水蟹粥、水蛇粥、菜乾鹹排骨粥、海鮮粥等等,較高檔的有大蝦鮑魚粥、鮑魚雞絲粥、帶子海鮮粥及燕窩粥,較偏門的有牛鞭粥、牛荔枝粥等,真的是無奇不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