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樹下.jpg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為中國現代詩人與散文作家,祖籍浙江紹興,與筆者算是老鄉,不過朱自清生於江蘇海州,且青少年時期在揚州度過,遂自稱揚州人,在考取北京大學前,他幾乎都是在江蘇讀書與生活,與浙江似乎沒有什麼淵源。那個年代都很早婚,故朱自清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並遵父母之命,與醫生之女武鍾謙結婚,而朱自清就讀北京大學時,是新潮社的創社成員,曾參與五四運動,亦曾參加平民教育演講團,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其後五、六年之間,任教七所中學,他生活不穩定,年紀輕輕,家庭負擔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這點從《背影》裡,可以看出端倪。

 

朱自清以散文聞名,其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是收錄《背影》、《你我》諸集的《背影》、《荷塘月色》、《溫州和蹤跡》之二的《綠》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僅以描寫見長,並且還在描寫中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馭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這些文字在他辭世之前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清麗風格。

 

李素伯說散文集《背影》給人以「芳香的迷醉」,郁達夫評價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而李廣田評價:「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當然朱自清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而不是聖人,所以也有不少優秀的人指出他的不足,例如葉聖陶說《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不怎麼自然」,這幾篇散文「論文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裡所包含的生氣」。

 

韓寒更稱:「我從不覺得《荷塘月色》是哪門子好文章,為什麼編教材的置朱自清這麼多好文章而不選,偏選一篇堆砌詞藻華麗空洞的《荷塘月色》?」(筆者國中有讀過),洛夫也認為:「既空洞而又濫情」。旅美學人夏志清則認為〈荷塘月色〉這些文字「『美』得化不開……讀了實在令人肉麻」,「其實朱自清五四時期的散文(《背影》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讀後令人肉麻,那裡比得上琦君?」。

 

「《背影》究竟不是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蘇軾的《前赤壁賦》這樣擲地有金石聲的好文章,用不著當它為中國散文的代表作來代代傳誦。」,至於《匆匆》、《荷塘月色》等名文則「文品太低,現在一般副刊上的散文(且不論名家的),調子都比《匆匆》高」,「即使最著名的《背影》,文中作者流淚的次數太多了。……虧得胖父親上下月台買橘子那段文字寫得好,否則全文實無感人之處。」。

 

余光中表示「他的句法變化少,有時嫌大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閨在農業時代,太軟大舊。……用古文大家的水準和分量來衡最,朱自清還夠不上大師。置於近30年來新一代散文家之列,他的背影也已經不高大了,在散文藝術的各方面,都有新秀跨越了前賢。」中國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曾先後收錄《綠》、《春》、《背影》、《荷塘月色》於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並要求學生背誦部分段落。《背影》一文亦常年入選台灣之國文科教科書,當中許多片段學生皆能琅琅上口的。

 

不過在筆者的眼中,朱自清的散文,仍是很值得學習的,至於評論與批判,本來就是「說的很容易的」,君不見台灣的名嘴,一個比一個會說,但是私下呢,能做到自己說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筆者還是非常欣賞朱自清的文筆,尤其是散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8%87%AA%E6%B8%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