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_Northwest_Corner_Tower_with_Double_Rainbow.jpg

嘉慶帝,愛新覺羅永琰(怕自己的兄弟避諱自改名顒琰)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任皇帝,他登基為帝的前四年,上頭還有乾隆這位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上皇,所以,一直等乾隆皇晏駕後,他才真正的做實這個帝位,也在親政五天內將號稱「二皇帝」(老外說的)的和珅給扳倒並逮捕,迅即下詔宣布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僅十五天,就將其一黨全部打倒,清政府歲入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歲入半額而強,時人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在《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張宏杰著)這本書中的第十章,寫到了嘉慶帝……篇章名為:「他的兒子,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既然說嘉慶帝英明神武,為何又一事無成?到底嘉慶皇帝在位這二十五年,做了些什麼呢?

 

從〈羅輯思維〉第七十四集《囚徒嘉慶》中,羅振宇(羅胖)老師就已經將嘉慶的心態剖析的相當清晰了,嘉慶是屬於一個守成之主,他覺得他的祖先們實在太強了,不管是康熙、雍正……還是自己的老爸乾隆,一個比一個強,他壓抑自己,覺得怎麼做也超越不了祖上的功績,所以嚴以律己,不貪圖享樂,戰戰兢兢業業的守著「產業」,所有的事情都「蕭規曹隨」式的「一成不變」……真是個讓人又憐又氣的老古板,把自己匡在一個自己侷限的框架裡,像個囚徒般的領導著,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實是沒有勇氣與自信),好像在嘉慶四年以前的日子裡,每天活在乾隆皇的陰影下,不見天日,也沒有勇氣抬頭……只能韜光養晦的等著。

 

歷史學者們的評價,如下:

 

終嘉慶一朝,除了賜死和珅、處斬鄭源鸘、處絞富綱、平定白蓮教川楚教亂、平反並停止一些文字獄、主持為被毒殺清官李毓昌伸冤,除此之外顯著的政績實在不多,只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個性循規蹈矩。他曾在《勤政愛民論》寫道:「勤政本來是為了愛民。有實心而後才有實政,有實政才能給百姓以實惠。……內外大臣應該在勤政的同時,實心實意的為百姓辦事才是……」然此期間黃河再度決堤,然而人謀不臧,用心做事的數名官員被貪官汙吏陷於不義,好官或被罷職,或被降職,甚至鞠躬盡瘁都未能獲得重視,災民大起。

 

乾隆晚年好大喜功,重用和珅,造成吏治敗壞,加上白蓮教起義,在嘉慶時期達到高潮,嘉慶帝雖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僅保持大清的盛世一陣子,吃老本的問題未解決,貪污更加嚴重,從此清朝進入了嘉道中衰。嘉慶帝一生勤政,也雅好戲劇,洪亮吉上疏指責他「恐退朝之後,俳優近習之人,熒惑聖聽者不少」。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剛當皇帝的顒琰連看了十八天戲。當時乾隆雖退位,但仍大權獨攬,顒琰無事可做。

 

閻崇年:嘉慶的悲劇在於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於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張宏傑: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

 

 

〈維基百科〉相關參考資料連結:〈嘉慶年號〉、〈嘉慶帝

 

〈清朝入關後的皇帝〉系列:

 

入關天下順治》、《安居樂業康熙》、《夙夜匪懈雍正》、

十全老人乾隆》、《守業囚徒嘉慶》、《囊中羞澀道光》、

國勢中衰咸豐》、《垂簾恭王同治》、《力枉狂瀾光緒》、

紫禁黃昏宣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