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路.jpg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至今的新聞史,大致上有分三類,如下介紹,請参閱之: (重大的事件,也可從網頁中,自行整理)

 

台灣媒體史,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在日治時期奠定了報業、廣播業基礎。後之初,媒體環境一度相對寬鬆,但在二二八事件後,言論自由高度緊縮。在解嚴之前,臺灣新聞自由狀況甚差。在1987解嚴之後,政府於1988開放報禁,並在1993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雖然臺灣現在擁有自由的媒體環境,但由於媒體數量多而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政治勢力從未徹底退出媒體界,使媒體亂象叢生,引發社會的不安,也提出不少反省淨化的要求。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5%AA%92%E9%AB%94%E5%8F%B2

 

臺灣報業史清領時期前後,臺灣新聞刊物的主要用途仍限於宣達政令,或是傳揚宗教,形式也與近代報紙大異其趣。臺灣第一家印刷店「松雲軒刻印坊」雖早出現在18211,但業務仍以刊印佛書、詩文集為主。1885臺灣巡撫劉銘傳仿北京京報》發行臺灣最早的中文報紙2邸抄》時,是以手抄或木刻製作,內容主載法令規章與官員動態,一般市井小民鮮少接觸。同年7月,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創刊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臺灣府城教會報》,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雖為傳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相較於《邸抄》更接近報紙型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BA%E7%81%A3%E5%A0%B1%E6%A5%AD%E5%8F%B2

 

新聞學是一種包含搜集、撰寫及報導新聞的學科。在廣義上,它亦包含了編輯和演示新聞專題的過程。新聞學在報業電視電台等各種傳播媒介上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多數的傳媒機構皆希望「先發制人」,爭先發佈資訊,而處於這種壓力下,傳媒機構通常會先對新聞進行編輯和校對,以使其內容符合該機構在準確性、素質和式樣等方面的標準。有很多傳媒機構均聲稱他們是政府機關和官員的監察者,由此監督政府對人民負責,並為這傳統感到自豪。但同時,批評者則對傳媒本身能否向大眾負責而提出質疑。

二十年代初,傳統新聞工作者都是受僱的畢業於相關學士學位的專業人士。可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新聞製作數碼化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程度日益上升,傳統、專業的新聞文化正在受到挑戰。民間記者的概念應運而生,網路上的記者可以透過不同渠道來把自己製作的新聞發放,而不只限於透過專業的媒體渠道。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9%97%BB%E5%AD%A6

 

 

此句出至《通典》唐·杜佑,大致的意思是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經由科舉制度,考取去當官,所以說「士十於官」,而「求官者又十於士」,是說能因此而當上官的只有少數(錄取率低的意思),故「士無官」,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當上官,「官乏祿」,就是當上官的讀書人,也未必可得到祿位,( 這點要說明一下,這句話是有前後句的,請参考後附之原文節錄 ),「而吏擾人」,是因為:

 

儘管科舉考試取士任官標準比較客觀:寒門世族,公開競爭,機會均等;且更廣大、更自由地開放政權;既可根本消容社會階級之存在,又可增進整體社會文化之向上,亦可增強人民對國家之向心,腹可促進全國之統一。惟流弊所及,一則進士輕薄,既不諳練政事,品德亦無根柢,奔競之風,愈演愈烈,分朋結黨,各立門戶,外則藩鎮割據,內則朋黨爭權。

所以整句話的大意約如此。 但是請参考下面兩篇,才會完全融會貫通!

 

 

中國科舉制度,創行於隨初,大倍於唐世,廢除於清季,施行長達一千三百年。其興在救魏晉九品中正制之失:(一)中央集才,地方無才,(二)助長虛華浮競風氣,(三)官吏升黜,全操中正,(四)故家華閥,時同世及。儘管科舉考試取士任官標準比較客觀:寒門世族,公開競爭,機會均等;且更廣大、更自由地開放政權;既可根本消容社會階級之存在,又可增進整體社會文化之向上,亦可增強人民對國家之向心,腹可促進全國之統一。惟流弊所及,一則進士輕薄,既不諳練政事,品德亦無根柢;二則應試者百倍於錄取者,士十於官,遂致士無官,官乏祿,而吏擾人;三則奔競之風,愈演愈烈,分朋結黨,各立門戶,外則藩鎮割據,內則朋黨爭權。

 

《通典》 唐·杜佑

 夫古者以勳賞功,以才蒞職,以才蒞職,是以職與人宜;近則以職賞功,是以官與人乖。古者計人而貢士,計吏而用人,故士無不官,官無乏吏;近則官倍於古,士十於官,求官者又十於士,故士無官,(後魏羽林士,今之萬騎、軍功是也。)官乏祿,吏擾人。古者王畿千里,千里之外,封建諸侯,諸侯之吏,自卿以降,各自舉任。當乎漢室,除保傅將相,餘盡專之。州縣佐史,則皆牧守選闢。夫公卿者,主相之所任也;甸外之官吏者,又諸侯牧守之事也。然則主司之所選者,獨甸內之吏,公卿府之屬耳,豈不寡哉!所選既寡,則焉得不精!近則有封建而無國邑,五服之內,政決王朝;一命拜免,必歸吏部。按名授職,猶不能遣,何暇採訪賢良,搜覈行能耶?時皆共嗤其失,而不知失之所以,故備詳之。

http://tw.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url?doit=done&tt=url&trurl=http%3A%2F%2Fwww.guoxue123.com%2Fshibu%2F0401%2F01td%2F017.htm&lp=zh_zt&.intl=tw&fr=yf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