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物語

連續四天的假期,今天到一個段落,昨、前兩天,我與家人分別去了旗山與台南,算是這兩天都出門遊憩,唯一與從前不同者的,車子由大台的換成小台的,司機由我換成內子了,這下子內子可以體會過去二十餘年來,我當司機的甘苦經驗了,言教是不如身教,我這個比喻,雖然不夠貼切,但頗有想像空間發揮的,好了!言歸正傳了。

這兩天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我都看見有人在放風箏,也許以往是司機,所以無法很愜意的觀賞沿途的風光,而今享受到這般福利了,去旗山的途中,我是從高速公路東西向的高橋上,眺望農村下,往上飄移的風箏,不知是心情還是環境的氛圍,我總覺得這風箏來的純樸、真實、悠閒、無憂無慮。(其實就在這個當下前半小時,才發生規模六點一級的地震呢,高雄的震度是五級,震央在屏東霧台)

第二天我們走的是省道海線,經過黃金海岸時,風箏群起而爭,各式各樣的風箏,飛的高低的風箏,彼此起落,對映著海浪的起伏,明明是海闊天空,我不禁感慨,有什麼好爭的呢?比起昨日的農村的田野光景,這裡顯然是更廣闊、視野更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我想,因為風箏數的多寡,造成了這種錯覺。

恬靜的農野,僅有兩只風箏,一高一低,一遠一近,襯托著椰林(應該是檳榔樹),陪伴著紅瓦的祖屋與那綠油油的波浪。而海天一色,一望無際的視野,卻擁進了上百風箏的爭奇鬥艷,兩種情境,能不給人兩樣情懷嗎?   因此,我又記起我的童年,童年時的風箏!

童年時的風箏,是用報紙做的,這跟棒球手套是一樣的材質,完全不用花錢,唯一要花錢的是放風箏的線,製作的報紙、醬糊與竹條,通常一應俱全的,國小時做過幾只風箏,因為大家的材料都一樣,所以風箏的樣式才是爭的重點之一,至於之二是如何飛的高,飛的遠,能不能收的回來,並不重要,了不起再做一隻就是了。

那年頭放風箏,天上飄了不論高低遠近,都是報紙做的,但是有老鷹的形狀,有長條的不知是蛇還是什麼的,最「牛」的是蜈蚣的風箏,但是我手中的風箏,永遠是基本款,爭不了「形」,年少的我爭的是飛的高與遠,而且是不求是否收的回來,在乎的是「線」的花費大於風箏的實質,而忘了放風箏的本質,後來我終於悟出了,「放」是很容易的,只要在適當的時機「放」即可成功,但是「收」可是另一門學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