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容齋隨筆

本文〈聊容齋隨筆〉是上一篇〈談容齋隨筆〉的續篇,內容當然還是以《容齋隨筆》為主,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開宗明義:「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而《容齋隨筆》包括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除了五筆為十卷之外,餘皆為十六卷,原因很簡單,因為五筆尚未完成,洪先生已駕鶴西歸了,所以以日本話來說,就是殘念吧,整理如下:

《容齋隨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則至29則,共329則;成於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

《容齋續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18則,共249則;成於南宋紹熙二年(1193年)。

《容齋三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則至20則,共248則;成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

 

《容齋四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24則,共259則;成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

《容齋五筆》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則至19則,共135則;尚未完成。

故總計從《容齋隨筆》到《容齋五筆》共五筆,74卷,共1220則,每則有標題,但不分類。 此為《容齋隨筆》原文連結,僅供参考。

 

筆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開電視看了「百萬小學堂」這個不錯的節目,當時出現了一題與洪邁有關的詩,其出處為宋·洪邁《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被形容為:分明久旱逢甘雨,賽過他鄉遇故知。莫問洞房花燭夜,且看金榜題名時。(這詩可展現古時候的人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略有差異)(另有一說作者為,四喜詩‧北宋‧汪洙)事實上《容齋隨筆》這部著作,是我國筆記小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的紀曉嵐在主編《四庫全書》時,將這部著作收入四庫中,稱之為南宋筆記作品之冠。

為什麼此書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因為除了他涉獵甚廣之外,還因為它兼顧了學術性與通俗性,因此受到各個階層人士的推崇和喜愛,明清時期的此類著作都受到此書的影響,後世的許多學者也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潮就曾稱讚此書說:「可勸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廣聞見,可以證訛謬,可以祛疑貳,其於世教未嘗無所裨補」,藉助此書可以「洞徹天下之理」。

 

附錄‧序:

宋洪邁撰。邁字景盧,鄱陽人,皓之子。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官端明殿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其書先成《隨筆》十六卷,刻於婺州。淳熙間傳入禁中,孝宗稱其有議論。邁因重編為《續筆》、《三筆》、《四筆》、《五筆》。《續筆》有隆興三年自序。《三筆》有慶元二年自序。四筆有慶元三年自序。

亦各十六卷。而五筆止十卷,蓋未成而邁遂沒矣。其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蔔星算之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劄記,辯證考據,頗為精確。如論《易》說卦寡發之為宣發,論《豳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之文為農民出入之時,非指蟋蟀,皆於經義有補。

尤熟於宋代掌故,如以宋自翰林學士入相者非止向敏中一人,駁沈括《筆談》之誤,又引國史《梁灝傳》證陳正敏《遯齋閒覽》所記八十二歲及第之說為不實,皆極審核。惟自序稱作《一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四筆》不費一歲。蓋其晚年撰《夷堅誌》,於此書不甚關意,草創促速,未免少有牴牾。

如謂劉昭註《後漢書》五十八卷,補誌當在其中,而不知所註乃司馬彪《續漢書誌》,章懷太子以後《漢書》無誌,移補其缺。又駁宣和《博古圖》釋雲雷磬所引臧文仲以玉磬告糴之文,謂《左傳》並無其說,而不知出自《國語》中,頗為失檢。又如史家本末及小學字體,皆無所發明,而綴為一條,徒取速成,不復別擇。

然其大致,自為精博。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焉。前有嘉定壬申何異序,明李瀚、馬元調先後刊行之。考《永樂大典》所載應俊合輯《琴堂諭俗編》中。有引《容齋隨筆》所論服制一條。而今本無之。豈尚有所脫佚歟?明人傳刻古書。無不竄亂脫漏者。此亦一證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