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雲相隨 015.jpg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於宋神宗元豐二年,亦西元10791129日,聖諭下發,貶蘇軾被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年)秋冬時分,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赤壁賦,這就是赤壁賦有前後兩篇之故。

而赤壁賦是描寫蘇軾與客人泛舟赤壁,談論赤壁之戰,進而談至天地人生的過程,蘇軾的赤壁賦有許多的佳句流傳於世,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則為一例,赤壁賦被後世認為是蘇軾的思想境界逐漸臻於儒釋道融匯大成的徵兆,而其文學成就則繼承和廣大了蘇軾一貫的氣度與風采,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最著名、評價最高的作品之一。

 

蘇東坡作為政治人物時,是個夾雜著縱橫家的儒家;當他作為人生哲學家時,又接近道家、佛家思想。蘇東坡的幽默豁達,使他可以在朋友感傷於人生須臾、渺滄海之一粟時,很輕易地講出「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方面是生命境界的崇高,一方面也是一個人達觀幽默的表現。

 

更進一步比對前、後兩篇〈赤壁賦〉,可以發現〈前赤壁賦〉裡的蘇東坡只是二流的蘇東坡,〈後赤壁賦〉裡才真是一流的蘇東坡。〈後赤壁賦〉裡夢到孤鶴橫空而來,又夢到道士,有版本做一道士,有版本做二道士,實際上應該是二道士。「變」是短暫的,「化」才是生生不息的,〈前赤壁賦〉中談的是「變」,〈後赤壁賦〉則談「化」。就如同個體的死亡是「變」,會消逝,而遺傳基因可以讓容貌、性格上的特徵,繼續繁衍流傳,是「化」。

 

東坡藉著一鶴化成二道士體會,有什麼事情是長遠的?從「變」的角度來講,都是短暫的、片刻的,但是宇宙人生中有一個更重要的力量,就是「化」。相形之下,〈前赤壁賦〉的快樂是膚淺的、禁不起考驗的。我們要能充分了解歷史和作者,掌握更多知識,檢擇萃取,讓後學更容易了解作品與作者真正的本質與精神。

 

後記:本文係節錄於網路數篇文,後而整理敘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