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古往今來

今天的《古今隨筆》專欄,來聊聊「姓氏名字」之古往今別也,事實上,「姓氏名字」四個字,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用法,當然也源自不同的定義,嚴格來說,我們現今的「姓」,很可能就是過去的「氏」,當然,基礎上我是以華夏民族的習慣來判斷的,而這個「過去」要往前推到先秦、春秋的那個時代,所以,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我們孰知的至聖先師孔子,根本不姓孔,孟子當然也不姓孟,所以說周公當然也不姓周……,這些都是他們的「氏」,那個時期是稱氏,至於姓呢,就是祖宗們在用的,我曾經在奇摩知識家回答過兩個有關的「姓氏名字」的問題,一個連結如右:《何謂姓氏名字》註:奇摩知識家暫停服務,連結失效,另一個比較有趣,我原文載於下:

 

Q:毛公鼎作者毛公,是周宣王父輩,周文王之子,那應該是姓姬,為什麼姓毛稱毛公?

 

A:先做一點說明,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別,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所以周文王不能叫姬昌,周公也不能叫姬旦,但是考慮現代人的習慣,才會這樣寫,所以你的疑問也正是這個根源,周文王第九子毛叔鄭,他姓姬沒錯,但稱氏,氏是毛。我將一些資料附在後面給你参考:周文王的十八個兒子毛叔鄭毛公鼎,維基連結共三篇。

 

 

另外有本書推薦給你: 華夏姓氏之謎,雲龍出版社,王泉根  ISBN 957-9086-50-8裡面有詳述。原發問的網頁連結(連結已失效原因如上述)

 

如果您仔細看過上述的回答,就可以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姓氏」用法,至少是秦、漢朝以後的習慣了,那時期正好有些混亂,所以張良也其實也不姓張,他的姓是「姬」,所以博浪沙刺秦皇前,可以稱他為姬公子,不過秦、漢之後就逐漸衍變成現在的用法,那孔子姓什麼?孔子其實姓「子」,所以以現在的用法,應該叫子丘,而不是孔丘了,呵呵,那再以孔子為例,孔子字仲尼(有個『仲』字,所以孔子應該是次子,也就是老二),名丘,以「名字」過去的用法,如果你是孔子的好朋友,可以稱孔子仲尼兄了。

 

但是孔子父親那一輩,對「名字」的用法與「姓氏」一樣,跟現今大不同,我們讀《史記》時發現,司馬遷稱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這又是為何?以前讀書不求甚解,有人父子不同姓的……,事實上,春秋時代,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叔梁」是字,「紇」是名,所以,舉個例子,三國時的劉備字玄德,如果活在春秋時代,可叫做「玄德備」囉!而前副總統連戰字永平,則稱為「永平戰」了!

 

接下來談談,為什麼「姓氏名字」要搞這麼複雜?先談「姓氏」吧,如我上述回答奇摩知識家的問題一般,姓是祖,氏是分支,但是這樣說太籠統了,有興趣者可以参照連結→,寫的算是很清楚的了,來龍去脈都交代了,而「名字」呢?名,不消說,就是稱謂,那沒事幹麼要多個「字」呢?甚至還有「號」呢?

 

表字,又稱字 ,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名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其實根據《禮記‧檀弓》篇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那「號」呢?在東亞傳統中,人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時亦會為自己取號,又稱別號,別字,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托志也,例如五柳先生、卧龍先生、東坡居士等等,在現在台灣社會,就以親切為主,什麼「阿扁」啦,「小英」啊,當然也可以拿來罵人,什麼「馬英狗(台語)」啦,總之,社會傳統文化是不斷的改變的……當然改變不見得是有水平的改變⋯⋯。

 

最後,像清朝旗人或是元朝的蒙古族,都不太稱姓,只稱名與號,大家大都知道鐵木真是成吉思汗,但是不知道鐵木真是名,姓是孛兒隻斤,都知道明珠是康熙的重臣,尊稱明相,但其實明珠姓納蘭,應該叫納蘭相才對。

而字與名通常是有關連的,不過關連的方式各有不同,例如:杜甫字子美,甫為古代男子美稱,岳飛字鵬舉,張飛字翼德,都是與飛翔有關,前面提過的連戰字永平,也是以戰爭維持永遠和平,王維字摩詰,是為欣賞佛教人物維摩詰而取,另外,亦有將伯、仲、叔、季加於字中表以示排行,如孫堅四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而劉邦字季,但是劉季是老三,為何不是「叔」?呵呵,因為「季」是老么的意思,漢高祖並沒有弟弟,所以他直接用「季」,不用「叔」囉!(這跟季軍沒有直接關係喔)

 

 本文原載於2015/02/21/12:44之【蒼穹未央‧古今隨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