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操謂之曰: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
這故事正是「箭在弦上」的由來,用來比喻事情為形勢所逼,不得不做,一般而言,陳琳這句話,答的非常得體,用白話文學來解釋,陳琳原先於袁紹處,為其作檄文,天經地義,有何錯誤之處,曹操這話問得傻了,也許曹操的本意是要問為何辱及祖、父耶? 但是陳琳基本上,也並沒有回答這句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只是不得不做而已,跟為何辱及祖、父,還是無絕對關係。
但是,曹操還是放過陳琳了,因為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文采邑豐嗎?答案不是的,要不然楊修和孔融就不會死了,所以仔細的推敲,是陳琳這句「箭在弦上」實有求饒之意,曹操如此聰明,自然也聽的出「弦外之音」。陳琳這句「箭在弦上」正是千古文人的悲哀,是窮途末路時,乞憐的哀鳴,為什麼呢,因為陳琳有太多的正大光明的回答,而不用偏偏用這句,有食君之祿,奉命草檄,勢逼至此,不得不寫的原由。
今天如果換成方孝儒、文天祥這類人的回答,絕不是如此,鐵定是把曹操痛罵一頓,然後引頸就戮,這氣節上差的太多了,陳琳的風骨與膽量,不能與之相比,所以,坦白講我對這句話,是很不以為然的,而不是一般所謂的答的非常得體,這種評價。
但是比起現在台灣的政客而言,陳琳的風骨,顯然又高出許多,這些政客除了用無恥,也不知道該用什麼形容詞了,至少陳琳還知道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換成當今的政客,如果有利於自己,跪下來當狗也毫不腳軟,如果要攻擊對方,什麼樣的鬼話也編的出來,自古商人無祖國,其實現在是政客無廉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