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樓.jpg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負盛名、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一般史家以為是明朝滅亡的起點,如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萬曆二十年(1592年)援朝鮮之戰,萬曆三十一年間的「妖書案」,接下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敗等。與這些年份相比,萬曆十五年(1587年)雖然有海瑞、戚繼光的去世,但終究只是無足輕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書名:無關緊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黃仁宇提出與其他史學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無重大動盪,實際上可能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黃仁宇引用典籍,特別是《神宗實錄》,就此年中發生的立儲之爭和一連串使萬曆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作分析,研究發生在萬曆帝身上的變化。黃仁宇指出,雖然最後萬曆帝在種種問題上妥協,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對抗無效之後,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無限權力,但終歸也要受到傳統文化和文官集團的制肘。

另外書中還提到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制肘,而得不到有意義的發展。對海瑞,黃仁宇形容「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對戚繼光,黃仁宇評「戚繼光的求實精神,表現於使革新不與傳統距離過遠。」;而對李贄,黃仁宇也評說李贄不過是反映明朝在儒家倫理文化僵化下,思想界的苦悶和困局。

本書原寫作語言為英文,初稿成於1976年夏季。本書的出版曾遭遇「無數挫折」。英文稿在美國多家出版社輾轉,均因風格新異而不被接受。商業性質的出版社認為,本書雖然提及宮廷生活、妃嬪間恩怨,但又因海瑞而涉及明朝財政,因李贄而涉及中國思想,應屬於學術著作。而大學出版社則認為這書既不像斷代史,也不像專題論文,實在是不倫不類,也不願承印。只有耶魯大學出版社毅然排除成見,答應出版。198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印行(ISBN 0300028849),並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American BookAwards1982年和1983年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C%E6%9B%86%E5%8D%81%E4%BA%94%E5%B9%B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