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兒子的大玩偶,小學的時候就讀過了,但是有看沒有感觸,國中時再看時,總覺得就是個故事,現今經歷了人生大半輩子再看,不論是自己的內心境界上,欣賞小說文筆的角度上,都有完全不同的情懷,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是我所走過的痕跡,但是這篇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顯然要推到四十年前的台灣,比較恰當。
兒子的大玩偶,在世紀百強排名二十八,算是很前面的排名,但重點是它不是長篇小說,連說是中篇小說都有點勉強,當然小說寫的好與不好,不是以篇幅而論的,要不吶喊也不會得到第一了,但他的時光背景是台灣,而且所用的文筆是較本土的鄉村哲學,所以讀來特別有親切感,再加上自己也身為人父,那種家庭生活的壓力,對社會的無力感,對子女的期待,對妻子的歉疚與自己的責任,透過這本小說,除了感同身受,沒有更好的形容詞了。
兒子的大玩偶是黃春明描寫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的寫實主義作品之一。書中敘述一位父親坤樹,因為工作關係,必須藉著作為小丑扮成「三明治人」(人身前後各掛一片廣告看板,似三明治,故名),英文叫作Sandwieh man裝扮而成為電影院宣傳噱頭以維持一家妻小的生活;父親回家後總是以小丑的臉蛋跟孩子玩,抱著孩子,有一天父親卸妝後跑去抱孩子想跟他玩,但是自己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貌時,因為不認得父親反而哭得更厲害。故事的主軸就圍繞在生活、工作中,諸多無奈的主題,也反映出人心及當時生活,也很貼近早期台灣生活的描述。
坤樹好不容易可以擺脫Sandwieh man,而改行騎三輪車,應該說是兼騎三輪車,從工作上看到了希望,但是在書中的結尾時,他又拿起粉來塗抹自己的臉,連妻子也嚇了一跳,坤樹淡淡的說:我只想讓我兒子認得我。 這是多麼簡單而又複雜的一句話,從親子的角度,父親寧願犧牲自己的自尊也要換回兒子對自己的認同,因為無奈的工作需要,讓兒子認識的是非父親的本來面目,這些心靈上的感觸,有時不是過來人,是欣賞不到深處的。
其實雖說是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的寫實,但就算是當今的社會的中堅份子,也都有此無奈和困境的,有多少家長可以讓子女認清自己的現況,有多少人的工作是自己的興趣? 有多少人不為生活而折腰,沒有壓力,所以重看兒子的大玩偶後,讓我感覺台灣這四十年來,在精神生活與物質壓力下,是毫無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