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

《酒徒》名列 世紀百強第 72。作者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12出生,浙江鎮海人。1941 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曾經在重慶、上海、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任報章和雜誌編輯。1948 年來香港,一直從事報章雜誌編輯工作,1985 1 月至 2000 6 月任《香港文學》月刊總編輯。1994 年為香港臨時市政局「作家留駐計劃」第一任作家,編寫《香港文學作家傳略》。2001 7 月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表彰他在中文寫作的成就,以及對香港文學事業發展的貢獻。現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及康樂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顧問。劉以鬯於 1936 年開始發表作品,著作繁多,重要作品有《酒徒》、《寺內》、《一九九七》、《春雨》、《島與半島》、《劉以鬯中篇小說選》、《對倒》等,其中《劉以鬯中篇小說選》為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獲獎作品。


《酒徒》更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雖然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小說,展卷細讀,在鮮明的現代感中,也散發著濃厚的香港本土氣息。作品寫1962 年,以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狀況為背景,特別關注文化人的際遇。這時期的香港,經濟仍未穩定,文化人的地位也很低微。整部作品貫串了香港這個無根、勢利、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種種矛盾,知識分子的內心衝突,以及由物質主義、道德敗壞等等交織而成的社會情態。

 

據作者自,《酒徒》是「寫一個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繼生存」的故事,背景是19501960年代的香港。首次發表是於1962年的《星島晚報》連載,次年於香港由海濱圖書公司結集出版19793月再由台灣遠景出版社重版,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酒徒》以第一人稱寫成,共分四十三章,最長的一章約一萬字,最短的第十四章僅有十二字。內容概述:

 

老劉是一個具有良心的職業作家,理想是寫一些嚴肅文學作品,並且支持麥荷門出版嚴肅文學刊物《前衛文學》,卻為了生計而去寫一些討好大眾的流行武俠小說,而自己寫的劇本卻被人剽竊,後來為了餬口,更淪落至色情小說為生。他認為自己寫這些小說荼毒了讀者,自己淪為沒有思想的寫稿機器,加上自己的理想遲遲未能實現,內心痛苦不堪,於是借酒消愁,但酒卻使他更清醒,更看到這個世界的醜惡。

 

此篇小說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以內心獨白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當時香港的媒體和出版界把文字變成廉價貨品出售的現實,故事中以一種迴旋循環的方式進行,常以酒醉開始,以酒醒作結,交替出現主人公酒時的潛意識與清醒時的顯意識,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意識流來描繪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來剖析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探求內在真實;藉酒徒醉時或於夢中的精神狀態將客觀現實世界扭曲或主觀化、情緒化、形象化,彰顯出現實中潛藏的狂亂、非人性與荒謬,反映人物「自我」與客觀世界的鬥爭,是人物的真實心事;同時以人物內心的各種矛盾,塑造出一個19601970年代獨特而帶有普遍性的文人形象,亦揭示了香港的文化背景,暴露出當時香港社會上物質與精神文化的強烈反差,揭示了當時香港文壇以至整個社會的畸形狀態。

 

除了反映文學界的可悲狀況外,作者通過主人公醉與醒的浮沉,帶出他的人際關係,也同時帶出了小說中的拜金社會滋生出來的特定人物,人物的交叉活動增加了作品背景的繁富和立體感,而主人公對各人的態度也反映作者本身的愛與憎、理想與絕望。借重意識流這一敘述語言,逐一牽出人物交叉活動的靈活佈局,使單線進行的故事亦能吸引讀者的步趣。

 

作者以「」貫穿全文,藉著酒徒的醉與醒,在現實與夢幻、現在與過去、意識與潛意識,甚至不同的與現實之間遊走,沒有合乎情理的聯繫,卻表現了主人翁以至現代人混亂、無理、缺乏邏輯的思想,並透過描繪這種思想聯繫的形式,去看焦慮的人性和詮釋一個紛亂而複雜的的社會,把人的意識、內在心理活動以具體、可見的形象表現出來,把內在、外在、過去、現在交融在一起,表現了這種社會對人類心靈的影響,是一種超越時空樊籬的「超邏輯」,亦即意識流小說裡典型的「沒有情節的情節」。當現實主義手法不足以表達人的內心真實時,作者運用意識流手法,借酒徒之口,反映工商業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學和文人的關係,剖釋病態的瘋狂世界,對荒謬的現實作出深刻嘲諷的同時,表達出對人性被扭曲的悲哀。

 

本文節錄維基與好讀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5%92%E5%BE%92_(%E5%B0%8F%E8%AA%A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