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家牛頓(1642~1727)臨終前囑咐,只在墓碑上寫:「以撒·牛頓,一個海邊拾貝殼的孩童」。然而人們為他鐫刻了這樣的墓誌銘:「這兒安睡著伊薩克·牛頓爵士。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用他所發明的數學方式,第一個證明了行星的運動和圖像,彗星的軌道和大海的潮汐;他研究了各種不同的光線,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顏色的性質,而這些都是別人連想都沒想到的;對於自然、歷史和聖經,他是一個勤奮、敏銳而忠實的銓釋者。他用他的哲學證明了上帝的威嚴;他度過了新教徒式的簡樸的一生。所有活著的人都為有他這樣一位偉人而感到幸福。」
美國著名科學家、政治活動家佛蘭克林(1706~1790)臨終前囑咐,在他的墓碑上只寫:「印刷工人本傑明·佛蘭克林」。 據說他另一個墓誌銘是 「從蒼天處取得閃電,從暴君處取得民權。」
英國大數學家麥克勞林(1698~1746)的墓碑上鐫刻著「承蒙牛頓推薦。」,深表他對發現和培養他的「伯樂」牛頓的無限敬仰和衷心愛戴之情。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1540~1610)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中國數學家陳景潤(1933~1996)紀念碑的外形為阿拉伯數字「1」與「2」疊加在一起,象徵著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所取得的(1+2)的重大突破;在底座的黑色臥碑上鐫刻著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的「陳氏定理」。
古希臘大數學家刁藩都的墓誌銘:「過路人,這裡埋葬著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數位可以告訴你,他的一生有多長。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頰上長了細細的鬍鬚。如此,又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結了婚。婚後五年,他獲得了第一個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運給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自從兒子死後,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結束了塵世的生涯。」
奧地利物理學家波茲曼(1844~1906)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著他發現的公式: 「S=KlnΩ」。
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1876~1928)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黃熱病病源,深入疫區而殉職。在紐約烏茲德倫墓地的銅板墓碑上,刻著: 「生於日本豬苗代,死於非洲哥爾多克斯,獻身科學,為科學而生,為科學而死。」
著名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的墓誌銘: 「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波蘭人民為著名音樂家蕭邦(1810~1849)寫的墓誌銘是:「至愛所在,心之所在。」
中國的著名作曲家聶耳(1912~1935) 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 「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1483~1520)的墓碑上刻著: 「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 對畫家的讚美,有什麼樣的語言,能勝過此言。